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(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 簡稱ARDS),死亡率高且不易治療,直到2000 年低潮氣容積通氣的觀念引入後才讓死亡率略為下降,而使用俯臥通氣模式(Prone Positioning, 簡稱PP) 則是另一個改善ARDS 預後的重要突破。經過10 幾年多篇隨機對照試驗以及系統性回顧,證實於嚴重程度較高之ARDS 病患,及早接受PP、延長每日使用PP 的時間,且合併保護性換氣策略之呼吸器設定,三者兼具才能下降病患之死亡率。然而ARDS 病患彼此異質性高,因此對於使用PP 之反應不盡相同。本文目的有二,首先綜合整理PP 於ARDS 應用的生理機轉及常見併發症;其次,從「醫療決策操作因素」及「病患本身因素」兩個面向,綜合整理近20 年來相關原著及系統性分析文獻,以探討影響PP 於ARDS 應用之預後因子。結果顯示使用PP 反應較佳的因子為「肺外因素造成之ARDS」、「BMI ≥ 30 kg/m2」及「ARDS 合併心臟肥大」;使用PP 預後較不佳的因子為「疾病綜合嚴重度高」、「驅使壓力(driving pressure) 高」及「肺纖維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