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/各期文章

內科學誌 -第36卷第5期

專題 
紅斑性狼瘡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與挑戰  全文閱讀
301~307 
中文 
全身性紅斑性狼瘡(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, SLE)、B 細胞療法(B cell therapy)、第一型干擾素基因特徵 (type I interferon signature)、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療法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, CAR-T) 
白紹玉1 、全以祖2  
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1 、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2  
全身性紅斑性狼瘡(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, SLE)是一種臨床表現多樣,且具高度免疫異質性的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。近年,隨著免疫學與次世代多組學分析技術之進展,對其致病機轉的認知已由傳統「以自體抗體為核心的致病模式」,轉變為「由多種免疫細胞亞群與組織微環境交互所構成的複合性免疫機轉」。其中第一型干擾素(type I inter f eron)訊號軸與B細胞異常活化,現已被視為SLE發病之核心免疫病理途徑,並成為近年精準治療研發的重要靶點。近年所發展的B細胞活化抑制劑Belimumab與第二代抗CD20單株抗體Obinutuzumab ,分別於多項第三期臨床試驗中展現良好療效與安全性;針對第一型干擾素受體之抑制劑Ani f rolumab ,亦於第三期試驗中證實具臨床效益。目前上述藥物已於多國獲准,並納入我國健保給付項目。除這些單株抗體外,新一代免疫治療策略亦快速發展。其中,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抗體(bispeci f ic T cell engagers, BiTEs)可引導T細胞專一性清除過度活化之B細胞;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(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, CAR-T)技術則進一步提供深層且持久之B細胞清除能力。此類新興治療有望達成免疫耐受與免疫重塑之長期治療目標。本文綜述SLE免疫機轉之最新研究進展,聚焦於B細胞與第一型干擾素軸心的免疫角色,並探討現行免疫標靶治療策略之潛力與臨床應用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