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/各期文章

內科學誌 -第34卷第1期

專題 
醫師制度改革方式( 含PGY 訓練至內科專科醫師訓練)  全文閱讀
7~11 
中文 
全人照護(Holistic care) 、內科專科醫師訓練(Internist training) 、醫療照護訓練(Healthcare training) 、醫學教育(Medical education) 
楊盈盈1,2,3  
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發展工作小組委員1 、臺北榮民總醫院教學部/內科部一般內科2 、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3  
蘇格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說過「除非整體好,否則部分永遠不會好(The part can never be well unless the whole is well)」。現今的全人醫療(或全人照護)的執行者堅信,最有效的治療是以全人進行整體考量,而不是針對部份或單一疾病的治療。醫療照護的主體是人而不是病,因此全人醫療近年來在各國逐漸受到重視。美國醫學研究院(Institute of Medicine, IOM)於2001年發表之對21世紀醫療品質的期許(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-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)中,提及21世紀的新醫療體系應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,並探討醫療專業人員須如何培養核心能力,才能提供民眾具有品質與價值之醫療服務,這與全人照護之精神緊密相連。建議醫療機構內對內科年輕醫師的「全人醫療」素養的評估方法包括:(1)定期統計內科年輕醫師接受「全人醫療」的時數。(2)臨床單位定期以專業素養迷你全人演練評量(Professionalism, Mini-Evaluation Exercise, P-MEX),迷你臨床演練評量(Mini-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, mini-CEX),操作型技能直接觀察評量(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, DOPS)或案例導向討論(Case-based Discussion, CBD)等多元方法評估內科年輕醫師「全人醫療」的訓練成果。(3)定期舉辦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(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, OSCE)及模擬醫學訓練,評估內科年輕醫師「全人醫療」素養的訓練成果。(4)應定期評核教學病歷是否呈現「全人醫療」精神,並回饋給臨床單位之培育計劃主導者(program director),再回饋到相關單位。期待所有在接受內科專科醫師訓練的醫師,皆能具備全人醫療素養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