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/各期文章

內科學誌 -第30卷第2期

專題 
慢性腎臟病的飲食治療新進展  全文閱讀
65~69 
中文 
慢性腎臟病(Chronic kidney disease)、腸道菌相(Gut microbiota)、菌相失衡(Microbial dysbiosis)、硫酸吲哚酚(Indoxyl sulfate) 
楊智宇1,2 、唐德成1,2  
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1 、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2  
慢性腎臟病病人的飲食控制,需考量五大要素,分別是水份、尿毒素、鉀離子、磷離子、與酸,與三高的控制相同,這五大要素的控制不限於藥物,良好的飲食治療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。地中海飲食成份富含腸道益菌所嗜食之果寡糖 (fructo-oligosaccharides) 與膳食纖維 (dietary fiber),腸道益菌行發酵作用分解糖類 (saccharolysis) 產出短鏈脂肪酸,如此腸道環境有助於益菌存活,建構平衡 (symbiosis) 的腸道菌相。須特別注意的是,對於進入慢性腎臟病晚期的病人而言,地中海飲食中所強調的蔬果或穀物堅果具『鉀』與『磷』離子過量的疑慮,故蔬菜須先川燙處理且捨棄菜湯,並選擇低鉀水果,而不應一昧地避免食用蔬果,導致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進而惡化腸道菌相。至於高磷的穀物堅果則少量攝取即可,同時避免食用富含無機磷的加工食品。相對於地中海飲食,西方飲食則富含腸道壞菌則嗜食的成份,如色胺酸 (tryptophan) 此胺基酸經由腸道壞菌行腐敗作用 (proteolysis),分解為吲哚 (indole),吲哚於人體內代謝成為硫酸吲哚酚 (indoxyl sulfate),此為一親蛋白質尿毒素,慢性腎臟病者排泄硫酸吲哚酚的能力下降,導致硫酸吲哚酚累積,血中濃度上升,硫酸吲哚酚不僅對於血管細胞有毒性,同時會加速腎臟功能惡化,導致惡性循環。慢性腎臟病病人的照護牽一髮而動全身,提供病人全方位的照護,將有助於病人選擇飲食時毋須捉襟見肘,而是吃得健康、生活多采多姿。